BOB集团

华为首任HR副总裁:华为1997年设计的薪酬体系bob使用了20年现在20万人还
发布时间:2023-09-27 12:36:15

  bob原标题:华为首任HR副总裁:华为1997年设计的薪酬体系,使用了20年,现在20万人还能很好地使用

  我根据华为绩效管理研究心得并结合多年的绩效管理经验和思考,梳理了绩效管理核心心法,供各位一起探讨,希望对大家有思想上的启发。

  “绩”是成绩、业绩,是可以用来比较的结果。业绩的好坏,需要有参照点,有了参照点才知道成绩或者业绩究竟如何。

  一次我的小外甥回到家,对他妈妈说,今天英文考了50分bob。他妈妈很不开心,觉得孩子不争气,枉费了几万元的培训班。

  小外甥很委屈,我问他班其他小朋友考得怎么样,他说我应该是最好的,大部分都是三四十分。他妈妈一听马上逐笑颜开。

  只有可衡量的成果,才能拿出来比较。通过比较,才能确定所处的位置,进而确定上升空间,明确努力方向,最终保持组织的持续竞争力。

  作为企业和组织,天天在市场中赛跑,你不比,市场或竞争对手就替你比;作为个人,比不比或者如何比,就要回归到你的绩效目的是什么了。

  有时候快就是慢,慢就是快。一旦方向错了,那执行力越强,效率越高,就死得越快。意同南辕北辙。这也就要求企业战略的正确性和领导力的高水准。

  管理是个手艺活,就绩效管理对象而言,我们通常分为组织和个人,所以在谈绩效管理的过程中,首先要分清对象。

  对于组织绩效而言,企业发展的最终是盈利,所以组织绩效是每个企业、每个组织无论何时都不可绕开的话题。

  日本企业讲究终身雇佣制、国企事业单位,讲究和谐发展,绩效考核没有那么重,有的民营企业,产品价格萎缩,为了生存和发展更好,激励大家冲锋,强考核也未必不好。

  所以绩效管理,要看你企业的经营情况,管理目的和应用场景,再决定要不要考核,强考核还是轻考核,采用什么方式考核。

  老板和员工之间似乎有着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老板希望自己赚的越来越多,员工期望自己的收入能不断上升。

  前提是,你的企业要实行薪酬制度,否则就会陷入僵局。此时,只有做大增量,把蛋糕做大,才能增加企业收入和员工收入。

  华为的绩效是机制:让有意愿的马跑起来(易岗易薪),让跑起来的马跑得快(目标激励),让跑得快的马跑得远(长期激励)。

  而这些如何实现,就是看业绩,即一个人的绩效。在绩效里,要PK才有意义,有了比较组织能力才能不断提升。

  任正非在2016年时说,虽然华为成长很快,但人效还远不如爱立信。华为通过机制,以绩效做支撑,来打造组织能力。

  但我不建议每个企业都学这一招,因为企业要有足够多的后备人员、成熟并不依赖人的体系、足够的人才吸力等因素来支撑。

  第一,对于绩效优秀的人员,有没有把成功经验提炼出来,做好知识管理,帮助绩效一般和绩效差的员工?

  如果一个人的绩效确实让组织或者管理者受不了,干脆一点,直接淘汰。如果你不干掉,就帮助他成长,而不是算账、批斗。

  吴春波老师对华为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价值链,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并使之形成良性商业闭环。如下图:

  通过上图可以看出,绩效不是评价出来的,而是创造出来的,这也是绩效最难的地方。企业赚钱越来越难,所以现在最难的是如何创造价值。

  一位华为的高管分享说:任总有三个核心工作:文化(路线)、干部(选人用人)、分配(考核和激励)。

  所以企业老板才是公司最大人力资源总监,才是绩效负责第一人,其次是业务部门,最后才是HR。如果一个老板向HR要绩效,最终很难有绩效。

  一位做了民营企业管理咨询30年的朋友,对我说:通常情况下,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如果不走职业化道路,发展的高度通常不超过民营企业老板的格局和高度。

  如果企业有一定的规模,我建议成立与企业战略委员会平级的战略绩效委员会,作为企业战略执行的最高权力机构。

  绩效评价强调责任结果,衡量创造了多少价值。在责任结果的基础上,再衡量关键行为,即如何创造了价值。

  责任结果是业绩项,作为价值分配的依据;关键行为是能力项,作为机会分配的依据。没有责任结果,就没有关键行为。

  通过这个理念我们看一下以下这些指标哪些是被认可的成果,当你这个明白了,你的绩效导向就会有实实在在的结果支撑。

  一个企业有两个研发部门,产品和市场,有两个能力相当的工程师,分别在A部门和B部门,A部门工程师一年收入20万,B部门工程师一年收入50万。公平吗?这样的分配方式可不可以?

  如果你去采访B部门的工程师,他觉得很正常,很公平。如果你去采访A部门的员工,他有可能说不公平,也有可能会抱怨:我们能力相当,有些地方我比他还厉害,凭什么他拿那么多,我的收入为什么这么低?

  在心理学有个定律,大家对自我认识有个普遍现象:认为自己的能力比别人强,付出也比别人多,但回报却比别人低。

  有了效率,员工收入增加了,满意度自然会增加,员工也会觉得公平一些,即便觉得不公平,但与外边企业一比较,自己的收入还算高,这样,他就感觉平衡多了。

  注意力在哪里,你的创造力就在那里,要利用这个绩效工具,牵引大家的注意力去创造;而不是一味追求公平,造成没完没了的氛围场域。

  华为前高管胡老师讲课时经常提问大家:“拔河时,喊12好,还是123好?”很多人回答12重要,也有人回答123重要。

  这个非常重要,整个年度的战略规划和举措一定要让相关的关键人物参加,达成共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

  绩效评价一定要注意严肃性和数据的客观性,防止近因效应、晕轮效应和人际关系。有很多考核,考核的不是目标和岗位,而是个人,根据能力强弱分别分配指标。这是致命的,因为考核对象都搞错了。

  绩效有了对比,还要有应用,当然,奖勤不罚懒也要应用,这样才能积极地驱动这个事情,循环走下去。

  以上方式各有千秋,目前应用最为广的是KPI、OKR,然后用BSC(Balanced Score Card,平衡计分卡,常见的绩效考核方式之一)来分解。

  几年下来,业绩虽有较大变化,但分的钱差不多。每次到年底,事业部都与总部因为费用分摊事宜争吵。

  事业部觉得总部费用承担是个黑匣子,多少完全是总部说的算,并且总部制定的复杂的财务计算方法也令事业部感觉很难整明白。结果就是事业部觉得总部在算计他们,积极性大减。

  后来经过商讨,采用人头分摊的方法,把总部的分摊费用平均一下,除去事业部这几年的平均人数,得出每个人头承担总部多少钱。这样一个简单粗暴的方法,一下就把账算清楚了。

  所以,一个好的考核,一定是简单粗暴的,一定要好计算,让员工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付出与所得。这样,员工就会很开心,越努力收入越多,越强烈越努力,形成良性循环。

  一个组织如果没有了信任文化,就会天天猜忌、提防对方,形性本恶的假设理念,这样组织的绩效就没办法简单起来,越考核越复杂,最终导致考核无法进行。

  管理者一定要简单,让员工能够简单清楚地计算自己的利益,而不是觉得企业在算计他们。一旦让员工觉得企业在算计他们,那企业制度就是违背人性的,都走不远。

  很多水平较差的管理者自己没有用好绩效工具,反倒天天责怪工具不行,工具换了一大圈,管理结果还是很差,他忘了管理者本身不行这个最为核心的要素。

  绩效考核只是管理者的管理武器之一。就像武林高手,就算用一个稻草也可以杀死一个人;如果管理者本身功夫不行,就算给他一把宝剑,也用不好。

  所以,无论什么形式、谁来考核、如何考核,以及考核后的结果如何应用,都在围绕“指标”二字在开展。

  海底捞初期设置的过程服务指标,例如,杯子里的水不能低于多少,客人戴眼镜一定要给眼镜布,否则扣0.05分。

  最后考核指标是顾客满意度。虽然可能没办法用指标直接去描述,但是可以感知,让副总或区域经理组织神秘人去考核,然后把店分成ABC:

  A级是要表彰的,B级你就在这儿待着,C级需要辅导。在辅导期内,不会扣钱,但超过辅导期依然干不好,店长就要被淘汰了。

  华为前高管说,他负责干部培训,就一个指标:盈亏平衡。在华为内部上课是需要交费的,如果课程质量差,上课的人就会比较少,课程收入就下降。所以,既要按照公司战略需求开班授课,又要保证质量。

  最为关键的是,参加培训后,要能提升业绩,拿到更高的绩效奖金,这样大家才可能积极地参加学习;否则就不来了,那这位高管就麻烦了。

  第三,能推动企业绩效和业绩的提升,反映企业经营现实问题的要求,解决企业现实在短期所面临的经营问题;

  河南某养殖场养猪20万头,在定第二年目标时,咬咬牙定了25万头。但华为的老师给他定的目标是100万头。

  养殖场老板说:多5万头,我们要申请用地,建猪舍,要买母猪等等。这样下来,折腾一年也不一定能达到,况且现在环保那么严。

  华为的老师说:去年中国市场生猪屠宰量是70亿头,河南以前很少有外地的猪进来,但现在有很多,说明河南本地的猪的数量已不能自给自足,市场缺口很大。100万头与70亿相比,空间非常大。

  另外不一定非要建猪舍,可以学广州温氏(以养鸡业、养猪业、养牛业为主导,兼营食品加工、动物保健品的跨行业、跨地区发展的大型畜牧企业集团),母猪也不一定要买,直接买猪仔也行!

  为什么很多人成为企业家?因为他们敢于冒险,敢于根据外部机会来定义自己的能力,根据目标值倒逼自己成长。

  所以我们定目标,一定是从外到内,而非从内到外,在市场和客户面前,我们缺的不是能力,而是机会。

  华为结果导向非常强,对考核结果应用的影响也很大。几乎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关心自己所做的是否对KPI(PBC)有贡献。

  网上所说华为在摒弃KPI,启用OKR,这个是有误解的。华为绝大部分的部门依然使用KPI,只有极少的研发部门在尝试使用OKR(如2012实验室),且OKR目前使用过程中也被诟病很多。

  目前华为关注考核的内容就4点,用任正非的话来说:能不能多产粮食,能不能增加土壤肥力,能不能合规经营,人均贡献效益是多少,这就行了。

  为了细化考核等级,目前推行的等级还有:A+,A-,B+,B-,C+,C-。如果你考核指标连续是B- ,可能你的升职加薪也会无望,甚至还会面临转岗。

  当然有些时候,末尾淘汰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淘汰,也有可能一种“下岗培训”,即让不适应岗位的员工“下岗”,回公司总部生产部门培训后,可去新岗位应聘,应聘成功后可转入新的岗位工作。

  也就是在真正的淘汰之前,再给对方一次上岗机会,如果你能在新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做出成绩,做出贡献,公司还会给你机会。

  华为人才盘点(如下图),纵轴是绩效或 KPI 或一些量化的结果,而横轴是行为或者素质等,它反映的是全面绩效。

  通过绩效贡献考核和素质评估,了解队伍状态和人才特点,制定针对性培训计划,推动上级辅导培养下属,帮助员工认识、发展自我,为人才使用提供依据。

  通过人才盘点,然后可以看出岗位满足度、匹配度、人员潜力等相关信息,有效支撑组织人才管理的选、育、用、留。

  比如:最上方是某某总监(比方说是人力资源部门),最上面的数字17/11代表着:前者是部门的总编制,后者是现有的人员数量。这里面的2A2B,指的是过往四次的绩效水平,此外还可以还包含工龄、司龄以及薪酬水平是否达标,人员调动或借用是否频繁等信息。

  通过上图,很清晰的看到组织内部的人才全貌,既有组织结构、上下级关系,又有人员信息和人员状态,各种情况一目了然。这是华为内部标准的人才地图模型。

  很简单,公司上一年的销售额的15%,设定为公司总薪酬成本的控制基线财年,华为的总收入超过7000亿,所以19年华为的薪酬包大概在1050亿左右,目前华为有17万员工。

  人员平均薪酬占比、人均效益系数等参数来分配到每个部门。部门则会根据这个加薪包的大小,并结合员工的绩效,决定给哪些人加薪以及加薪的额度等。

  ② 在绩效非常优秀的情况下,员工也有调整的机会,但不会在某个时间点上统一加薪,而是采取了不定时的加薪措施,在每个季度

  ④ 普调,华为会根据公司的经营情况,参考外部的市场薪酬水平,会进行无差别或有差别化的普遍调整薪酬。

  奖金包实际上是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权,奖金的多少取决于公司的整体业绩、组织绩效和个人绩效。奖金也因这三个维度进行发放。

  艰苦补贴、高原补贴、战争补贴等等,以上均可叠加在一起发放。此外还包括一些伙食补贴、退休补贴、辞职补贴等等。

  在华为,对人力资源也有着非常高的要求:肩负着树立导向、优化机制和流程、促进管理持续改进、激发组织活力的责任

  如果HR不作为,思想上惰怠,习惯在延长线上工作,习惯沿用原有管理经验开展工作,缺少主动打破职责边界的意识,没有一抓到底的决心,就很快会被淘汰。

  有时候,绩效依然无法激发人性的善的一面,有时候给其他部门提供帮助前就考虑我能获得啥好处,有好处就帮,没好处就踢皮球或消极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