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集团

OK镜集采落地 BOB集团欧普康视“杀疯了”
发布时间:2023-11-10 14:43:55

  bob在各大行业中,毛利率能够与茅台媲美的,除了“少女针”外,角膜塑形镜(以下简称“OK镜”)也算一个。但目前来看,OK镜的暴利似乎已难以为继。

  去年10月26日,河北省打响了OK镜集采的“第一枪”。今年6月6日,河北省医用药品器械集中采购中心发布了19种集中带量采购医用耗材拟中选结果,其中角膜塑形镜拟中选结果出炉。

  从中选结果来看,OK镜降价幅度十分“可观”,原本价格万元以上的OK镜标准片的单片价格最低降至1760元/片。在猛烈的降价下,OK镜厂商开始寻求以价换量。

  此次OK镜集采拟中选的共有5家企业,包含10款产品,分为标准片和环曲片两种类型。中选厂家分别是欧普康视、爱博诺德(北京)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厦门南鹏亨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北京远程视觉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有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作为国内OK镜的龙头厂商,欧普康视此次集采报价十分“激进”,原本价格万元上下的标准片单片直接杀到1760元/片,以最低价格中标,同样环曲片单片价格最低价2260元/片中标。中标价格最高的是来自上海有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的的角膜塑形用硬性透气接触镜(夜戴型),标准片的单片价格为4050元/片,环曲片单片价格为4450元/片。

  从整体来看,OK镜的价格已大幅降价。在集采之前,一副国产OK镜的终端售价约在8000元-1.5万元左右,进口的在1-1.5万元左右。除了OK镜镜片本身,加上配套的冲洗液、护理液、滴眼液等护理工具,一年下来费用可高至2万元,而且需要一年一换,高昂的价格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

  以欧普康视销量最高的“梦戴维IV全非”产品为例,该产品终端销售价格0度~200度为3400元/片,200度~400度3900元/片,400度~600度4400元/片,DreamVision智能化设计系统6400元/片。

  但终端销售价格如此高昂的OK镜成本却十分低廉。据券商研报,欧普康视的角膜塑形镜平均出厂价单片价格约为1216元左右,以其90%的毛利率,欧普康视OK镜的成本价仅约为110.41元/片。

  以最低零售标价3400元/片的梦戴维角膜塑形镜来看,欧普康视OK镜产品成本占比仅约3.25%,暴利程度可见一斑。即便是在集采后价格被打了对折的情况下,OK镜厂商的利润空间依然十分客观。

  OK镜也就是角膜塑形镜,是一种特殊的硬性角膜接触镜,用于改变角膜的几何形态,暂时性地改变角膜屈光度BOB集团,具有可逆性、非手术物理矫治的技术,可以控制或减缓近视发展。

  据悉,近视患者在睡眠状态下配戴角膜塑形镜8~10小时后,可以在一定时间内降低甚至消除近视的度数,使其裸眼视力恢复至正常水平,在不配戴眼镜的情况下完成运动、学习等日常活动。

  由于我国拥有庞大的近视群体,尤其是青少年近视情况十分严重,保护视力工作迫在眉睫,OK镜作为近视防治手段也提上议程。

  据世卫组织统计,2020年我国近视人数已达到7亿,居世界首位,并且每年以6%的速度在增长。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为53.6%,其中6岁儿童为14.5%,小学生为36.0%,初中生为71.6%,高中生为81.0%。

  2019年10月,OK镜被写入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印发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指南》,作为减缓儿童青少年近视进展的重要方法。但是由于OK镜在2001年时曾发生过重大医疗安全事件,因此目前国内验配角膜塑形镜的医疗机构需为二级(含二级)以上,医师需具有中级以上眼科医师职称,技师需具有中级以上技师职称。

  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的角膜塑形镜产品注册证也只有11家,国内仅有欧普康视、爱博医疗、昊海生科、天津视达佳以及亨泰五家,其余6家为韩国露晰得、美国欧几里得、日本阿迩法等进口厂商。

  鉴于上述原因,目前OK镜在国内使用率还非常低。据西南证券研报,目前角膜塑形镜市场渗透率仅为1.8%,相比美国3.5%的渗透率和中国5.4%的渗透率仍然较低。

  不过随着集采落地,佩戴OK镜的门槛大幅降低,市场渗透率有望得到提升。从目前来看,OK镜在全国参与集采几乎已成定局。此次OK镜集采由河北省牵头,涉及海南省、青海省、江西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明、玉溪、湘西、鸡西、洛阳、乌海、运城、呼和浩特、周口、昭通、锡林郭勒16个省、市、自治区。

  据欧普康视董事长介绍,角膜塑形镜(OK镜)通过公立医疗系统销售的规模较小,大部分是通过非医疗性质的视光中心销售。

  随着集采的推进,OK镜的销售驱动或从非医疗性质的视光中心向公立医疗系统转移,厂商只得寻求以价换量。

  但能否实现以价换量还是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欧普康视曾表示,“带量采购通常是医保承诺采购量并为用户支付产品费用,正常的结果是量升价降,如全面实施,对为公立医院提供产品的经销机构可能产生较明显的影响,对于厂家来说则要看量升的正面影响和价降的“负面影响”(从利润角度看)综合后的效果,目前无法判断。”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