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集团

短短BOB集团500米的街上集中250家店卖的还都是同一样东西!
发布时间:2023-11-01 18:56:53

  BOB集团走在青云路上,尤其是北路至宝昌路这段,马路上一家接一家的眼镜店铺让人仿佛置身眼镜王国,铺天盖地的眼镜令人目不暇接,这就是青云路眼镜街,短短500米内有着250家左右眼镜店铺。其实,早在2007年,这条街就被评为上海市特色商业街,和这名号相比,这条路又十分低调,整条路上没有一块彰显身份的招牌,连广告牌都不曾有。

  青云路上除了小店铺,较大规模的眼镜市场有两个,一个是日月眼镜城,一个是开泰眼镜批发市场。而这个坐落在青云路555号的日月眼镜城,就透露着眼镜街的出身。1958年,这里是上海眼镜二厂所在地,主要生产玻璃镜片,有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日月牌。随着时代发展,改革开放之后,眼镜厂和许多国营大厂一样,面临着产品落后、库存积压等难题,效益下跌,员工下岗……2002年之后,厂房转型为工业园区,出租后变现来解决现实困境,但杯水车薪,即便这样也未能走出困境。到了2005年左右,宝山路街道办事处帮助其转型,在各方的建言献策下,大家决定,要把青云路这条街打造成一个眼镜集散市场。

  经过上级批准,2005年,开泰眼镜批发市场成立,并同步开始招商。这里面还有不为人知的插曲,据知情人士——原上海眼镜二厂厂长,原上海日月眼镜理有限公司支部、总经理刘豪强回忆,当时几位老板起初是想开杂货店、服装批发市场的,但是包括刘豪强在内,都不看好这个规划,他说:“七浦路就在附近,竞争太激烈,产品又雷同,反而做不起来!”就这样,在众人的“劝说”下,众老板被说服,开启了眼镜街的招商工作。

  万事开头难。2006年初,开泰的招商工作显得不太景气。这时,街道再次找到刘豪强,他们希望以上海眼镜二厂原址(现日月眼镜城)为龙头,开泰眼镜市场为龙尾,一头一尾打造规模化的眼镜街。就这样,眼镜二厂的许多员工见状都转岗、转行,纷纷在这条街上开起了眼镜店,由于本就是技术人员出身,他们开出的店技术过硬,让老百姓放心,再加上价格优势,渐渐地,享有着不错的声誉。

  以点到面,遍地生花,眼镜街成规模了,从青云路宝昌路到青云路北路,这段500米的路上,目前有眼镜店铺250家左右。

  从眼镜厂到眼镜街,一大波内行人成规模地开店,也是因为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使得这条街很快收获了美誉度。

  原来眼镜二厂有位劳模,开店后继续把劳模精神发扬光大,店也开得很成功,现在70多岁的他已退居二线。还有一位技术骨干带着一群技术能手也开起了店,批发、零售都做,至今在这条街上开出了三家店,效益都很好。这些成功的案例不仅说明了勤劳致富的道理,也阐释着眼镜街的成功之道:用专业度提升美誉度。

  作为眼镜厂的专业人士,对于眼镜方面的专业知识那是信手拈来,刘豪强举了个例子,眼镜片的厚薄由折射率决定,这个数字是要用专业设备检测才能得到的,但在专业人士的手中,根据经验就能估算出折射率,折射率越高,价格越贵,反之则便宜,折射率与价格紧密挂钩,所以,在各位行家里手的手上,能较为准确地判断出一副眼镜的优劣,在这条街上,坑蒙拐骗、鱼目混珠的事情比较少,多的是,好口碑和美誉度。

  十多年的发展中,为了保障顾客利益,管理方也动足了脑筋。2007年,宝山路街道办事处出资购买了一个对光仪公测点,相当于菜场里的“公平秤”,顾客如对配的眼镜度数有疑义,可以去公测点进行检测。此外,原闸北区工商局还命名日月眼镜城为当时的区消费者维权投诉联络点,后又升格为区消费者维权投诉站,公信力可见一斑。

  2007年,上海市经委、市商业联合会举行“2007上海零售商大会”,会上宣布了20条2007上海特色商业街,青云路眼镜街名列其中,与它齐名的还有北京东路生产资料街、福州路文化用品街、多伦路文化名人街、七宝古镇等。在原闸北区,这也是唯一一条上榜的特色街。此后,两年复评一次,青云路一直复评成功,至今仍在大名单中。

  但是记者寻遍整条街,都没有一块彰显身份的标志牌,连张广告都找不见。这里的管理者、店家也习惯了这份低调,酒香不怕巷子深,顾客们一传十、十传百,十几年来青云路眼镜街还是积累下了不错的市场反响与口碑。

  十多年来,许多改变悄然发生。十几年前的青云路只有两车道,为了增加路幅、让眼镜街更好地发展,原眼镜二厂无偿拆除了360多平米的门面,拓宽了马路,成为了四车道的宽敞道路。

  走在眼镜街上,会感到这里的每家店都窗明几净,的确,眼镜店的从招牌到格局风格都挺统一,因为店内镜片多、玻璃多、镜子多等特点,每家店都显得宽敞明亮,给人一种神清气爽的感觉,这也无形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街区风貌。

  和一个大品牌到处开分店不同,青云路走的是资源互通的路子。一家又一家店挨在马路边、市场里,形成的是良性竞争。配过眼镜的都知道,眼镜的度数每25度为一档,不同的人有着不同度数,两只眼睛的度数也不尽相同,那么,一家商户很难备齐所有度数的镜片,仓储压力大,成本也上去了。但在青云路眼镜街,这个问题迎刃而解,几个商户一起备足全部的货就可以了,价格自然也下来了,顾客来到这里,选择面广,需求都能搞定。

  小店小铺的从业者,归根结底是个体户,大多是各自为阵的,但在青云路眼镜街上,各家团结友爱,遇到困难会互相帮助,开展活动时能一呼百应,这在外人看来简直不可思议。这一切,要归功于党建引领的力量。

  2008年,在宝山路街道党工委的指导和支持下,青云路眼镜街以原眼镜二厂的党组织为基础,成立了一个青云路眼镜街党总支,刘豪强担任。眼镜厂的党组织是一个国企支部,而眼镜街的党组织是两新支部,他们的所有制结构不同,合二为一成立新的党总支,本就是一种创新。更何况,在十多年前,两支部本就稀少,可参照的经验更是凤毛麟角。让人欣慰的是,这块党建试验田很成功,区委组织部此后还把这一创新之举向全区推广。

  要让党建力量与经济效益相挂钩,用红色生产力推动眼镜街的发展,大家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努力的,为了扩大影响,党总支组建了六方共建平台,用网格化的形式齐聚了眼镜街上所有的党建资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014年年底,党总支了解到,有家商户员工的孩子罹患白血病,急需用钱,而其父母因为拮据而急得六神无主,为此,党总支马上发起捐款,号召六方平台、各商户都伸出援手,六方平台的成员单位在各单位内部纷纷发起捐款,许多商户慷慨解囊,三天内共筹得善款十万多元,让人感受到了满满的爱心。很快,患儿的病情控制住了,这么多年过去了,孩子长大了,因为病情的关系,他依然是组织上关心的对象,爱与温暖一直围绕着他。

  2017年,眼镜街再次被爱包围。止园路小学有位学生罹患白血病。有位商户店主的孩子也在该学校上学,她去开家长会时了解到这一情况,当时学校已开展了内部捐款BOB集团,她想到了多年前大家帮助另一位白血病患儿的情景,便建议眼镜街党总支也发起捐款,帮帮这个孩子。短短几天,又筹得了6万元,这位店主发了朋友圈后,她的好友、顾客等都来捐钱,还一起相约去看望患儿,爱心得以传递。

  2019年9月,党员服务队十多人走进止园路小学,为全校800多人开展免费验光活动,负责人介绍道,两个党员、一台验光仪,负责一整层学生的验光。许多学生都是在这次活动上得知自己已有了度数,需要配镜了。这样的活动学校欢迎,学生得益,真正体现了党员服务队为民服务的宗旨。这些本来守着一亩三分田的个体户们从青云路渐渐地走向社会,一点一滴地为社会做着贡献。

  从2019年起,青云路眼镜街取消了党总支建制,恢复为第一、第二、支部的格局。各党支部依然在岗位上发光发热,把党总支延续了11年的光荣传统继续发扬光大。

  周到君随机采访了三位店主,他们都是2005-2006年来到这里开店,十多年来从未离开过,他们说,这并非个案,眼镜街的商户相对比较稳定。2020年新冠疫情之后,各行各业的生意不免受到大大小小的冲击,但以开泰眼镜批发市场为例,大家回忆了一下,表示:“这两年关门离开的商户几乎没有。”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样的,有配镜业务的特殊性,线上配镜一时无法实现,实体店难以完全被取代;此外,许多商户十多年已积累了稳定的客源,也是撑过难关的秘诀之一。

  朱大姐进入眼镜行业已经40多年,她说青云路是她的福地。开店前,她是一家眼镜厂的车间主任,2005年年底,她来到眼镜街开店,中间也在上海其他地方开过分店,但发现经营不佳,后来又一心全扑在青云路了。“其他地方很难像眼镜街这样,成规模、成气候,客源比较稳定。”她说眼镜行业承载了她毕生的情怀,即便疫情期间受到些许冲击,但她仍保持乐观:做好服务,秉持专业,未来可期!

  祁颖莹和丈夫王奎一起经营着“颖莹眼镜店”,他们2005年开泰市场招商时便扎根在此,是眼镜街的“老土地”了。六方共建平台成立后,祁颖莹便加入其中,参与大小事务,2011年,她也成为了一名党员。谈及在眼镜街的十多年里,她最大的感受是,“这是一个很有学习氛围的地方。”工会开展过技能比武比赛,这里各家店主都对自己要求很高,考出了一张又一张证书。生意不忙时,祁颖莹便拿起《视光学》读读背背,即便证书早就考出,她还会常翻阅起这些教材。

  学习氛围可能是眼镜行业的特点之一。采访时,许多人都在为自己正名:眼镜行业不是一个暴利行业。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看手艺,眼镜店的营业员不同于其他行业的店员,相对来说门槛是高一些的,他们得配备相关的专业知识:瞳距、柱镜、球镜、轴位……持证上岗才能接待顾客。所以,眼镜行业的人力成本颇高,再加之开店成本不低,相关设备造价不菲,与其被误解,从业者更希望他们的专业度得到认可。

  严琳、李晓峰夫妇开的“西泽光学”店也是一家夫妻老婆店。夫妻俩是江苏丹阳人,在丹阳,他们在当地的眼镜批发市场做镜片批发的买卖,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两人来到上海寻找商机,发现了开泰批发市场,他们惊叹:“这不是和老家的市场如出一辙吗?”凭着商业敏锐性,两人租下了一个摊位。

  大约十年前,李晓峰感到,光在眼镜店里坐等客人来,太被动了,他决定求新求变。那时起,他把店交给老婆打理,自己在外寻求发展,十年来,他谋求合作,他家的太阳镜成为了许多知名品牌的供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