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集团

公认的暴利行业明月镜片国内唯一镜BOB集团片品牌厂商
发布时间:2023-08-02 21:54:42

  BOB集团在昨天的文章中,《价值事务所》简单介绍了一下离焦镜的前景,总结一下就是,近视防控领域虽然当下OK镜最火,但离焦镜才是未来的主流,而且从理论上讲,离焦镜在需要佩戴眼镜的青少年群体中渗透率应该是100%BOB集团,换句话说就是,所有需要戴普通眼镜的青少年都应该佩戴离焦镜。

  至于OK镜嘛,更应该是有钱有闲有耐心的小众选择,虽然增速快,但未来渗透率是绝比不过离焦镜的。

  不论明月还是爱博,《价值事务所》之前都有覆盖过,两家企业的业务范围完全不同,耕耘的圈子也完全不同,却不曾想竟在离焦镜上交了锋。不过,按照明月的话说是:可以跟友商、同行(指爱博)结成合作伙伴,互相帮助对方进入各自有优势的渠道,共同把蛋糕做大。

  不同于爱博是地道的医疗背景企业,眼科行业的医疗器械人工晶体、OK镜、隐形眼镜等几乎实现全覆盖,明月则是个地道的消费企业,也许《价值事务所》的读者就有正戴着明月眼镜看文章的。

  不瞒大家讲,所长自己戴的就是明月的眼镜,在爱尔眼科做了验光后,把自己的数据发给明月天猫店铺客服,再挑选自己满意的框架和镜片,由公司做成成品后顺丰到家。

  这种线上配镜服务主要是方便,还避免了被眼镜店宰的情况。当然也有不好的,那就是没有试配戴环节,就跟买衣服一样,在镜架方面容易踩坑,所长看淘宝店就有人这么评论。

  当然啦,明月镜片业务如其名,是做镜片的,成品眼镜、框架不是其主营,只是要在线上开展业务直接面对C端消费者,不可能只卖镜片给别人(那估计就没人买了),所以提供的是成品服务。

  相信绝大多数同学对眼镜镜片是没有品牌概念的,曾几何时,所长也是如此,顶多就听过蔡司、依视路这几个外资品牌的名字,国产的镜片,不好意思,毫无概念。所长从小到大的眼镜配置过程,都是自己在眼镜店挑镜框(好不好看、舒不舒服),至于镜片,由于对品牌、参数一脸懵逼,基本就是店员**什么,看看价格,合适可能就买了(外资品牌知道是知道,奈何价格不合适,因此从小到大用的都是不知道哪来的杂牌镜片)。

  我们看下图,2020年,按销量算,明月一家卖了国内需求镜片的10.7%,排名第一,但按销售金额算,只能排第四,不到两大外资巨头的三分之一(排名第三的万新,被依视路收购)。

  正是看到国内镜片企业缺乏品牌建设,使得大家形成均输局面,明月从2017年定下品牌战略,有了陈道明戴着眼镜在电视上说出“明月镜片,全国销量领先”的广告语。

  而后,通过在品牌营销、技术、渠道三方面发力,至今,明月的品牌塑造算是有些起色了。天猫旗舰店居然可以有近30万粉丝,这在眼镜业确实非常不容易。

  我们看公司自2017年来的毛利率变动情况,从39%提升到了54.2%,这个数据便足以说明,他确实已经在摆脱内资企业在低端卷不停的尴尬局面。

  自2017年开始执行品牌战略,五年多时间,明月镜片确实开始在终端消费市场有了一点名气,虽然同外资品牌还没得比,但是同国产其他杂牌已经拉出了不小的差距。

  尤其公司自主研发出的 1.71 超薄高折射率镜片产品,可以说打破了阿贝数(与视觉清晰度成正比的东西)和折射率(与镜片厚薄挂钩)两者不可兼得的窘境,其1.71 的高折射率镜片伴以高达37的阿贝数,已逐渐成为高度近视消费者的优先选择。

  这里需要额外解释一下,一般度数很高的人镜片就很厚,造成眼镜很笨重,高折射率镜片可以改变这个现象,但高折射率镜片一般阿贝数就会很低。明月的1.71镜片相当于又薄又清晰,官网上也是这款镜片卖得最好。

  不过细心的同学可能发现了,所长自己配的眼镜选的并非1.71而是1.6产品,原因是所长度数并不算高(300),人家的1.71根本没有我的度数选项。

  假设没有离焦镜的出现,明月就照现在的节奏,慢慢投入研发、塑造品牌、耕耘渠道,日子久了,市占率自然就上去了,消费者的品牌心智也就建立起来了。

  首先,当下销售离焦镜的国内厂家本就不多,明月作为国内仅有的有产品在售的企业之一,还拥有临床数据背书,通过推广离焦镜有利于提升“明月镜片”的整体品牌形象和价值。毕竟临床数据是货真价实的,通过真实临床数据,消费者很容易形成明月镜片效果不属于外资、但价格却便宜这么多的印象,离焦镜如果销量好,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一定认知,消费者自然就有更大概率买明月家的普通镜片。

  其次,站在终端渠道销售人员的角度,去给消费者讲折射率、阿贝数、蓝光……绝大多数消费者尤其下线城市的消费者是很难“买单”的,因为这些功能性都太“虚无缥缈”了,眼镜轻一点重一点是有区别,但真的很大么?并不见得,人民币的差别倒是实实在在摆在那里的。

  整个国内眼镜行业为啥一直陷入低端价格战泥潭,其实和这个“难以做出让人清楚感知”的差异性分不开,厂家打价格战,终端店家打价格战,反正全行业都在卷,全行业都赚不到什么钱。

  站在行业从业人员的角度,他们其实早就想有一款卖点强、价格高、消费者易感知且易接受的产品,所以,相应产品一出来,在国内放量速度非常快,但凡家长带孩子去有离焦镜销售的店铺配眼镜,销售人员就必推离焦镜。

  前文我们讲离焦镜有较强医疗属性,从医疗渠道入手事半功倍,但医疗渠道数量毕竟太小,几千家的体量和国内十万余家眼镜店一对比,基本就不够看了,所以,医疗渠道要耕耘,但最终的胜负手还是在零售渠道。

  渠道方面,所有品牌包括外资,明月目前是最强的,基本已经覆盖国内25%的销售渠道(医疗端稍微弱,只覆盖了20%,临床数据出来后开始加码),换句话说就是,线家在卖明月的产品,而且按公司的规划,要在3-5年间将覆盖率提升到50%。

  现在,只要能卖明月普通镜片的店都可以售卖离焦镜,其离焦镜2021年下半年上市,2022年本来制定的目标是实现1.5亿销售额,不过因为疫情反复,所长估计达到1.5亿有困难,但1亿应该没问题。

  看其2022年度业绩预告:归母净利1.20-1.43亿元,同比增长 46.29%-74.23%;扣非归母净利 0.90-1.12 亿元,同比增长 20.92%-49.89%,在疫情反复、线下封控严重的背景下,还能实现这样的增长,显然和离焦镜的贡献脱不了干系。

  声明:文章仅记录作者思想,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巨大风险,需谨慎谨慎再谨慎,希望大家像对待装修房子一样对待自己的投资,不要让挑公司的时间还不如你挑家具的时间来得多,你对待小钱能反复权衡,怎么对待大钱反而如此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