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集团

眼镜王国——江苏bob丹阳
发布时间:2023-07-08 05:27:21

  BOB集团目前全世界将近一半的镜片都来自这个常住人口不到百万的城市,在当地有5万多人从事着和眼镜有关的行业,这里也是亚洲最大的眼镜集散市场,在中国,每4个戴眼镜的人里,就有3副是来自丹阳。

  1986年5月,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房间的宁静,一群穿着的本地人冲进来团团把洪作东围住,他们随后宣布,这个温州人因为“无证经营”,需要缴纳罚款,并且数额惊人——5万元。

  这甚至超过了洪作东这两年待在这个小旅馆里,倒卖眼镜所赚的所有利润了。在丹阳,有不少人像他这样,从当地眼镜厂进眼镜片和镜架,然后在丹阳车站前的旅馆前,摆摊卖给从全国各地赶来的眼镜贩子们。

  上世纪80年代,铁路是当时最主要的交通工具,几乎每趟南来北往的火车都会经过丹阳,于是占据交通优势的丹阳,有了把当地特色产业眼镜销往上海、南京甚至北京的机会。

  “那时候真的是人挤人,我如果要找一个对面的人,挤都挤不进去。”赵龙生回忆说,他当时在丹阳一家眼镜片厂上班,几乎每天都要路过车站前的这个“马路市场”。

  彭湘华在高中毕业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眼镜,进了100副眼镜,一会儿全卖出去了,“赚了20块钱”,小姑娘第一感觉到钱这么好赚,那时候她一个月的工资才十几块钱。

  刚好“不适应”乡镇府工作的她决定辞职摆地摊。“一个没结婚的小姑娘去摆地摊,家里人很生气”。当老师的父亲甚至一度想和她断绝关系。

  丹阳的眼镜行业最早是“上山下乡”的上海知识青年带来的。“这些人来到农村不会干活,就提议办眼镜片厂,这样才有了后来的眼镜产业。”中国(丹阳)眼镜城柴剑介绍说,这位年轻的干部熟稔当地历史,说起那些知识青年仿佛说在说自己——来自东北的他是当地引进的年轻人才。

  吃了天价罚款的洪作东伤心不已,一同做生意的另外几个老乡也都感到难过,他们决定离开丹阳,另谋出路。在中国,温州人被称为“东方犹太人”,善于做生意但颠沛流离。

  就在他们准备离开的时候,一个“轰动人心的大新闻”传开了——丹阳要建一个专门的眼镜市场,政府要扶植眼镜产业。

  温州人决定搏一把:他们退掉了车票,重新回到小旅馆。本地人赵龙生也按奈不住,投身眼镜生意,而彭相华则大大方方地在眼镜市场寻找摊位——谁能想到,这个小姑娘后来会成为眼镜城里的“风云人物”。

  30年前,20岁出头的彭湘华辞职下海,做起了眼镜生意。如今她的创业故事成了眼镜城里的传奇。蔡敦昊 摄

  1986年,丹阳政府决定由当地车站、双庙两个村,在丹阳火车站附近建起了全国最早的专门用于眼镜交易的“华阳眼镜市场”和“云阳眼镜市场”,组成了最初的丹阳眼镜城。

  到上世纪末,历经四期改造后,两个市场开始连成一片,占地32000平方米,共有300多间门面房、300多个摊位和600多家经营户,经营镜架、镜片、成品眼镜、眼镜专用工具、零配件等近千个品种bob,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眼镜交易批发市场。

  “一进眼镜市场,我就喜欢上了。”彭湘华回忆说,她现在已经是当地丹阳市新超华眼镜商行的总经理,几年前她还被评为“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受到国家接见——这张照片被她挂在自家眼镜店最显眼的地方。

  和哥哥姐姐一起来到丹阳的谢公兴马上也喜欢上了眼镜这个行业,最初他们从丹阳批发眼镜去南京卖,“当时在南京有眼镜店。”谢公兴说。没过多久,谢家兄弟姐妹就决定要在丹阳办厂了,“我们是丹阳第一家生产树脂镜片的工厂。”

  这是明月镜片的前身,现在明月镜片是中国最大的眼镜片生产企业之一,早在十年前就被评为高新技术企业,谢公兴现在是明月镜片的总经理,“我们还请了陈道明当我们的品牌代言人。”

  这一现在看来再正常不过的品牌营销行为,但在丹阳眼镜行业里,却是有着“特殊”意义。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丹阳眼镜也遇到了很多发展中的问题,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低价竞争”。

  “我们的镜架当时很流行,但是每出一款,很快就有人仿照了。”在眼镜市场开了门市部的彭湘华,后来还收获了爱情,现在爱人开了个小工厂,儿子也在帮忙。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丹阳的绝大多数眼镜厂都生意不错,但危机也开始在这个时候埋下。坦白讲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未来会发生什么,只是他们都觉得都开始感受到“生意不好做了”。

  “一开始丹阳的眼镜片厂都是手工磨的,后来有了机器,但大部分的环节还是靠人工。”虞荣海介绍说,他是当地最大的几家眼镜片厂鸿晨光学的销售总监,也是眼镜行业的“老人”了。

  鸿晨光学最初也是做贸易起家的,做的是眼镜的批发生意,事实上,在上世纪市场经济的发展初期,中国的很多产业,都是从贸易的繁荣最后引导到产业的壮大,柳传志把这条路称为“贸工技”。

  “丹阳眼镜要更上一层楼的话,技术要升级,品牌也要有。”在超级女生最火的时候,鸿晨光学请了李湘做代言人,“同时我们花了大价钱在生产设备上进行了投资。”

  效果很明显,很快市场上鸿晨光学的镜片成为了“抢手货”。“排队拿货的经销商,开着货车等在工厂门口。”

  在一次政府的交流会上,当地的官员们鼓励彭湘华去申请专利。“不管怎么样,他们说专利还是要有的。”

  现在彭湘华把自己的每一款重要的产品都申请了专利,“现在我们一些主力款,都能卖上两年多,比以前好很多了。”

  不但镜架有了专利,眼镜也有了品牌,彭湘华把自己的形象做成品牌广告,而当年因为“无证经营”被罚款的洪作东已经是南京吴良材眼镜丹阳旗舰店的总经理了。

  走进谢公兴的明月镜片厂,你能感受到“机器换人”在丹阳这个眼镜行业里的趋势,“我们已经解放了很多一线的工人,现在需要的是技术人员。”自动化设备的渗透,不但解决了劳动力的问题,同时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精度,“以前我们和国际一流镜片品牌的差距不小,但现在这种差距已经越来越小了,很多国际品牌都在丹阳建厂或者收购合作。”虞荣海说。

  同时,除了单纯的眼镜片和镜架之外,丹阳还发展了一门“视光学”,赵龙生现在是丹阳视光学研究所所长,“我们收集了大量的眼睛配镜的数据,并且形成了科学专业的配镜方法。”在赵龙生看来,那些眼镜门市店不能仅仅只是配一副眼镜这么简单,“这里面包含了很多科学知识,这是我们丹阳眼镜行业需要继续加强的地方。”

  “从路边摆摊到如今形成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及衔接完备的整体产业体系,丹阳目前是全国最重要的眼镜生产基地,也是我们镇江的一张重要名片。” 柴剑说,“丹阳眼镜的发展,也是我们改革开放40年的一个缩影,丹阳眼镜要发挥镇江效应。”

  作为苏南板块的重要成员,新时代下的丹阳将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门槛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归零心态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而这正是丹阳眼镜城未来转型升级,跨越技术和品牌的门槛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