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B集团

带我妈去LINbobDBERG配眼镜事件始末
发布时间:2023-10-13 23:57:07

  BOB集团妈妈年轻时视力极佳,电子设备尚未面世只是成因之一,更多则仰仗与生俱来,自祖父母辈袭得这在视力表最后一行的芝麻小E中出尽风头的本事。

  别人赞叹艳羡,她心里门儿清,附耳传授我民间经验: 花不花,四十八。 年轻时眼睛越好,这花眼来得越早,四十八岁就是一个决定性节点。

  谁知四十三岁生日才过不久,仅凭裸眼伏案备课或批改试卷的话,已要把书本纸张拉开老远,她自知时机已到,花镜从此成为桌上必备物。

  囿于时代氛围和技术发展,妈妈辈配镜,过程通常十分潦草。不少阿姨甚至干脆跳过最重要的验光步骤,认定银行办事柜台上为老年人准备的万能花镜就很可心儿,比对着样式,溜达到家门口知根知底超市的开放柜台,挨个儿试一圈度数,挑个大差不差戴上能看清的就算数。就这样,一下捱过二十来年。

  能看清或许也是真的,但坚持长年凑合的根本,还是她们从那个艰苦的年代一路走过来,对物质要求不高,节俭是骨子里的本能。

  后来忘记从何处道听途说,讲对眼睛最好的做法是看近处和看远处的镜片分开来配,需要时两副眼镜切换佩戴。

  它立即成为我让妈妈换掉超市眼镜的重大健康依据,并迅速遵循行事。这样做是否真正科学有益至今我尚不明确,但对妈妈而言,此种关心带来的不方便却是实实在在的:

  毕竟仅是舒服地靠坐在沙发上时,看电视和看手机都要交替换戴两副;更何况出门需要看脚下台阶vs远处、在超市找寻货架vs拿出手机结账等等场合时,随身携带两副眼镜来回更换,只会反应不足手忙脚乱。

  上月我决定 带妈妈去LINDBERG配新镜 。一是想要彻底修正因我而起的不方便;再来是近看远看两副眼镜戴了几年后,当时配搭的镜框腿已经逐渐磨损开胶,在进行戴上/摘下的动作时,一直粘连夹断头发,成为妈妈近期的扰神心病;最后,作为多年顾客,我自己的LINDBERG都是以前出差时顺道在成都或上海完成的验配, 去年底品牌终于在北京开设专卖店, 我很想要妈妈也体验下好的验配应当是怎样的。

  毕竟,随着生理年龄增长和电子设备的频用,父母的眼部状况只会变得更复杂、脆弱, 好的验光我认为才是除产品外一个眼镜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LINDBERG眼镜是公认的丹麦设计典范,因出身北欧,所以less is more的设计理念更像是与生俱来而非后天标榜。

  得以在设计上勤作减法却不折损实用度,仰仗的是有价值的设计细节和发明,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诞生以来,LINDBERG在全球范围内被爱戴者熟知且推崇的细节包括可微调镜腿锯齿、超轻量钛金属、螺旋铰链、无形镜架等等,它们组合在一起成为品牌形之灵魂。

  而在坊间传闻中频繁出现的诸如金庸先生、姜文导演这样的LINDBERG名人铁粉,又自然而然为品牌构建出一个带有强烈文艺气质、十分知识分子的佩戴者形象。

  五年前我曾在“近期买挚爱”中详细分享过自己的rim系列LINDBERG眼镜,它有品牌标志性的螺旋铰链,结构轻韧,戴上面仿若无物,扎扎实实服役四年多。

  因为几乎每天佩戴十几个小时、镜片磨损得比较严重,在去年无法出门的那段日子里我忍无可忍,通过与店员在微信上交流,远程定配了副Acetanium系列眼镜。

  配镜过程说来有趣,因为时期特殊,店员遂把我钟意的镜框一并寄来,每试一副,留影一张,然后号召自己、家人、朋友和店员共同投选。投到最后二选一的决赛局时,大家口味出奇一致:姜文导演同款出局,另一副全票获胜。

  大家都投赞的这幅Acetanium系列镜框 以超轻量钛金属搭配板材,相较于rim上脸后的儒雅清冷,更文艺活泼些。 我听说姜文导演那副是店内多年热销爆款,自己体验下来亦有心得:

  就是 再风靡的款式,也务必要亲自上脸试戴而绝非冲动盲选,才知到底哪个最衬自己。 LINDBERG依据材质、款式、工艺等差异提供了十几个镜架系列,你就放胆去试,一定能觅得最适合自己脸型、发型、气质和适搭镜片的那一副。

  我妈妈的眼况算复杂的,年轻时远视,又因为生理上的老化而导致花眼,同时伴有散光。所以 需要在一副镜片上做功能叠加分区,保证它同时满足看远看近两种需求。 之所以率先提到镜片而非镜架,是因为我们所需的功能不同,会导致镜片的厚度不同,反过来影响镜架的适配度。

  比如当你的度数并不高却选择了需要在镜片上开槽的款式时,因为镜片不够厚反而容易一磕就碎。 这种情况更适合不用开槽的镜架,镜片可以做得很薄 ,一方面佩戴时轻巧无负担,另外也比较耐用些。

  所以我建议配镜前大家先对自己的眼部状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挑选镜框时将基本信息告知店员,会更容易锁定适合自己的镜框系列。

  如果你从来没有仔细验过光,那么就更适合来LINDBERG配镜,因为它验光很有水准。 我妈妈从验光到听验光师分析图表数据、最后锁定准确的眼部状况差不多花了一个小时,可谓事无巨细,精准的数据不但是得到完美成品的基础,还显然让人受教其中。

  LINDBERG店内的验光室,最瞩目的是检查屈光系统的 I profiler plus波形像差仪, 这台仪器通常会出现在高端眼镜店,一般通过它来完成眼部健康筛查和高阶像差检测。

  首先大家需要知道,我们 近视或者远视这都属于屈光不正 :远视眼是指成像在视网膜后,近视则在视网膜前。 这两种情况都需要佩戴眼镜来解决视力问题。

  花眼则属于生理现象 ,就好比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骨质疏松一样,是我们眼睛内部有个本来像果冻的晶状体逐渐变硬、失去弹性,导致它没办法在我们看远处时变厚、看近处时变薄这样伸缩自如,因此需要人为补偿一个放大镜,这就是老花镜的佩戴逻辑。

  人眼会存在高阶和低阶像差,这两个是我们配镜的决定因素之一。 其中低阶像差很好理解,它包含近视、远视和散光;高阶像差则是上面三点以外的元素组合。

  比如因为我们的角膜并不会像剥开皮的煮鸡蛋那么光滑,更像土豆表面、有些小坑洼。这些小坑洼会改变角膜的形态,当曲率发生变化时就会影响我们看东西,从而出现重影啦拖影啦等等问题。这些就属于高阶像差的范畴内。

  常规来说,这里会有一个参考数值, 只要高阶像差没有高过这个值就可以不用关注 ,直接看低阶像差就可以。

  高科技设备的介入到底对验光的贡献在哪? 简单说,它解决了原来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无论怎么验光、度数都验足了的情况下就是有人看不清。 这问题大概率出在高阶像差上,现在使用I profiler plus就可以发现,并且如果高阶像差数值偏大,会被直接传到德国,以完成所需的特别镜片。

  我妈妈第一次体验到这么细致的验光, 结果喜人:角膜波前很健康,高阶像差也在参考值内;双眼有大概250度左右的远视和100度的散光。 散光呢,有点像我们拍照时对不上焦那种感觉。

  如果真实拍照时对不上焦,我们可以靠用腿走改变距离、或者手动去调节镜头。 但人的眼睛是靠大脑调节的,器官本身的问题属于生理现象,大脑也调节不过来,所以就会疯狂地对焦、让眼睛变累,这就是散光。

  因为妈妈几年前经历了一次急性缺血性视神经炎,当时不懂所以没及时就医,造成三分之一视野受限。 基于这样的特殊情况验光师综合考量,认为这只眼睛其实是可以不加散光的。

  在得到一个精准镜片度数和需要叠加的功能后,我们 从十几个镜框系列中锁定了最适配的rim和Acetanium两个系列中的5副镜框 。

  然后呢,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一次我在现场呼吁验光师、店员和我共同投选。结果又一个全票,我们都认为下面这幅镜框最适合妈妈: 板材镜框搭配超轻钛金属镜腿,配色柔和低调、上脸后十分儒雅知性 ,怪像老教授似的。

  在LINDBERG,如果所选定镜框很幸运地备有现货bob,那么 7-10天左右 就可以拿到眼镜了。

  只不过拿到眼镜还没有结束,像我妈妈这种叠加了看远看近不同功能的镜片, 学习如何分区使用镜片也是售后重要的一环 。去取的那天, 店员现场教学:

  调整并戴好眼镜后,白色圆圈的部分是阿姨看远处用的;当要将视线拉近、比如看手机或书时, 不需要怎么低头,而是眼球向下转动 ,在下面白色两道间找到最清楚的那个点。需要完全低头的情况只有一种,就是走楼梯时,以免踩空。

  妈妈从两副眼镜精简成这一副,目前适应一周有余,基本要领很快掌握了。 最被她称道的,还是LINDBERG镜架轻便不压脸、摘下来几乎不留痕的结构和舒适感, 这对于除睡觉外都在戴镜的人群而言,绝对是现代科技和设计从细微实处改变每日生活品质的典范。

  毕竟,在眼镜成为时尚配饰、奢侈品、品位象征、甚至收藏品之前, 它应有最基本的一个身份和一份初心,那就是工具, 并且对很多人来说,绝非可有可无。

  以上就是我妈妈在LINDBERG配镜的全过程。记得验配完当天,我随手发了几张图到微博,遭到不少朋友的配镜询问,索性整理汇聚成这篇分享出来,希望可以帮到更多有困惑的人。

  噢对,还在LINDBERG店里看到这个 专卖店分布城市的小便签 ,顺手拍了张,以便大家按需前往。

  ⸜❤︎⸝ 你看的东西越近,对眼睛的负担就越大,所以 把它拿到远些但看得到的距离 ,眼睛还是会放松的;

  ⸜❤︎⸝ 在黑暗的环境中真的要 慎看电子设备 。第一电子设备对眼睛冲击很大;第二环境变暗后,人的瞳孔会放大,你原本的视觉品质就会变差,导致你会凑得更紧,让眼睛更累;;

  ⸜❤︎⸝ 眼睛累了,最简单的放松方式就是 看远处 ,几分钟就会舒服很多。看远处对于眼睛而言,就像我们葛优躺那么放松; 看近处则像让你一直蹲马步 。所以此刻请望远处望绿色给眼睛松松绑。

  昨晚跟我妈一起看养生堂节目,现场有位叔叔发言,讲自己常头晕、骑车时一犯晕就七里拐弯骑S形。现场三甲医院专家问他是否有去医院检查,叔叔回答: 我们这个年龄的人,能忍则忍。

  对父辈而言,这是一句多么精准却让人心酸的金句:不爱去医院,因为能忍;东西不合适也可以继续凑合,因为能忍。我愿有一天,天下父母都不必只有隐忍、奉献,而是先爱自己,多爱自己。